“八百里秦川,千万里江山,乡情唱不尽,故事说不完,扯开了嗓子,华阴老腔要一声喊……”这首《华阴老腔一声喊》,登上了2016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那时我还在上海读书,年后返校,收到了周围同学们对这首歌的连连称赞:真是唱出了八百里秦川的气势与豪迈!作为陕西人的我,心中也涌起了丝丝自豪之感,老腔艺术走出了陕西,让全国人民领略到了它的巨大魅力。
陕西渭南华阴的双泉村,是老腔的发源地。这个位于华山脚下的小山村,却在历史上拥有自己的独特位置。黄河、渭河和洛河在村庄附近交汇,因此西汉时,它成为京师粮仓所在地,漕运直通当时的都城长安,昔日这里一派舟楫如织的繁忙景象。带头船工为了统一大家的动作,一边喊着船工号子,一边用木块敲击船帮。老腔便是这样,从生活中、劳动中诞生。
“拉坡号子冲破天,枣木一击鬼神惊。”老腔的唱腔铿锵有力、激昂奔放,演出中时常出现众人呐喊助威的帮唱声,俗称“满台吼”,并且在紧要时刻用惊堂木敲击条凳,以增强气氛。这些特点令老腔在民间戏曲音乐中独树一帜,展现出极致的阳刚之美。它不仅是汉王朝崇尚武勇精神的生动再现,同时也彰显出北方男儿那份雄浑豪迈的气概。
其实,老腔原本只是皮影戏的音乐伴奏,艺人们只能在皮影戏的后台表演。然而,即便与观众隔着一层皮影戏幕布,艺人们也全情投入,没有一丝懈怠,一边仰头高歌,一边熟练地操纵着月琴、板胡、大锣、战鼓、惊木、梆子、钟铃等十几种乐器。后来,这样痛快淋漓的后台表演,从皮影戏中分离出来。老腔从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到既闻其声又见其人,最终走向前台,成为一种独立的表演形式与民间剧种,演绎出中国农民天然质朴的原生状态,深受当地百姓喜爱。
2006年,华阴老腔入选了国家级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当今工业化、城镇化的背景下,老腔和其他许多民间非遗一样,在保护传承方面面临着一些挑战。在实际调研中我发现,最为突出的两个问题便是:传承人老龄化现象严重,技艺传承后继乏人;与现代社会脱节,传播力度弱,影响了大众对于它的认知与接受。对此,老腔在创新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正努力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色的非遗保护传承之路。
一方面,老腔大胆地打破传统,吸纳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老腔发展队伍。过去,双泉村的老腔有“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老规矩。而今,老规矩早已改变。华阴市多次开办免费的老腔培训班,老腔艺术家们毫无保留地向学员传习技艺。同时,老腔也走进了校园,渭南当地的小学及大专院校成立了“老腔少年班”“大学生老腔团”。当我看到可爱的娃娃们身着鲜艳的花袄,手执种种民间乐器,昂头唱出“天苍苍,地茫茫,黄河华山是家乡。我要吼,我要唱,老祖宗的东西不能忘”时,不禁感叹:老腔正是在年轻一代的推动下焕发了新生,中华文化的根脉也因此得以延续。
另一方面,老腔不断与影视、话剧、摇滚等艺术形式进行跨界融合,开拓出戏曲艺术的新境界。在北京人艺版话剧《白鹿原》以及电影《白鹿原》中,都有老腔的身影。有意思的是,古老的老腔还与新潮的摇滚之间产生了奇妙的连接。基于二者在情感表达上真诚直接、颇具力量感的相似特性,老腔也被称为“黄土地上的摇滚”。除了《华阴老腔一声喊》之外,老腔艺人还和摇滚歌手合作了《给你一点颜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不是猛龙不过江》等歌曲,带来别具韵味的“老腔摇滚”。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老腔在融合之中唱出了新调,拥有了更为宽广的舞台。
事实上,老腔一直在努力寻找与观众亲密接触的机会。它从渭南华阴走进了省城西安,在永兴坊、高家大院、白鹿原影视城、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等文旅景点中进行驻场演出。我也曾端坐台下,近距离欣赏老腔艺人的精彩表演,沉浸式感受古朴、深邃的黄土文明。更值得一提的是,老腔不拘泥于传统的表演舞台,还走出了景区,走进了西安的演艺新空间,成为城市休闲生活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傍晚时分,夕阳西下,我与伙伴们漫步至南院门,驻足聆听街边阳台上的老腔表演。时尚的“阳台音乐会”遇上了老腔艺术,传统非遗以亲和近人的姿态,融入了民众的现代生活。梧桐树影婆娑之间,时间仿佛在此刻静止,我们的耳边飘扬着古老的唱腔,好似进入了一个苍茫悠远的世界。
“华阴老腔要一声喊,喊得那巨灵劈华山,喊得那老龙出秦川,喊得那黄河拐了弯……”激越昂扬的华阴老腔喊出的是对天地的敬畏,对好日子的无限期盼。岁月悠悠,从黄土地上孕育而出的老腔艺术,将在中华戏曲的百花园里,持续绽放出与时代交相辉映的璀璨光芒。(李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