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远党务公开网!

忙趁东风放纸鸢

文章来源: 新民晚报     发布时间:2023年03月08日 09:36:25
分享到: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是清人高鼎描绘春日放风筝的诗。君不见:早春二三月,在草色青葱、黄莺飞鸣、如烟杨柳轻舞堤岸的陶然意境里,下了学的垂髫童子趁着大好时光,兴高采烈地放飞纸鸢(风筝),是何等赏心悦目!

  纸鸢的由来,源远流长。原始的鸢子,是由削成极薄的木片扎成鸟形,谓之木鸢。汉朝以后,由于纸的发明和应用,遂以细木、竹条为框,蒙以薄纸,称为“纸鸢(鹞子)”。后唐李邺于宫中作纸鸢,于鸢首以竹为笛,风入作声如筝鸣,始称风筝。有意思的是,因其高翔空中的隐秘性,便在军事活动中得到了应用。西汉开国功臣、淮阴侯韩信的旧将陈豨欲造汉高祖刘邦的反,韩信与之勾结,制作飞鸢沟通情报、密藏里应外合的信号;唐朝魏博节度使田悦起兵谋反,围攻临洺城。守将张伾遂放纸鸢与朝廷援军取得了联系。田悦虽发现了飘过营房上空的纸鸢,也知道是城内向外传递军情,赶紧找来“善射者”,但纸鸢“高百余丈”,根本无法射落。一介纸鸢,原旨是放飞心情之物,居然在军事活动中得到了应用,怕也是未曾料及的。

  风筝的制作技艺也在与时俱进:从当初的木片,改为青条竹篾扎成骨架;糊纸、绢,描彩绘,以增其艳;施以线,以操高远;道道工序十分讲究。南宋时,“放鸢子”在二都杭州是民间盛行的娱乐活动。在西湖的里外湖六桥一带,还有赛事。据《武林旧事》“西湖游幸”载:淳熙年间,“桥上少年郎,竞纵纸鸢,以相勾引,相牵剪截,以线绝者为负,此虽小技,亦有专门。”

  放风筝,沪人俗称“放鹞子”。其首选之地,当是一望平畴的近郊旷野。早春二三月,在吹面不寒的杨柳轻风里,一群少年郎去麦苗青碧、菜花灿金的田野阡陌间放飞鹞子:有的全神贯注地冲着手里的线,喜形于色地仰望鹞子“挂寥空高,入青冥窄”;有的,则手持飘扬在头顶上的彩艳纸鹞,一路狂奔,欢快地呼喊。呵!有不知名的鸟儿鸣唱,时不时地传来几声“哞——哞——”的牛鸣,在如此诗意的氛围里牧鹞,又何其快哉!

  诚然,放鹞子的过程中,难免也会发生一些扫兴事。如为抢占好地势而挤在一处放飞,就容易造成鹞子“打相打”。弄不好,还会在勾扯中鹞身会撕裂。最后是鹞线(绳)勾住了树木或障碍物,鹞线断了,鹞子逃了,能不叫人沮丧?

  记得那年,我们在北郊麦苗青郁的大八寺一带放鹞子。放飞当是如意自得的。哪晓得,春天孩儿面,说变就变。先前还是艳阳高照,忽地就风起云涌。瞬间,鹞子快速下坠,落在了水塘边一座红砖大院墙里的树上。我和祥子急速地蹚过水塘。他踩着我的肩上了墙。当他专心致志地去够捞枝叶间的鹞子时,却让院墙里佩着红袖章的人一把拖牢。百般讨饶,也无济于事,原来这是一家保密单位。

  上海历来有“放鹞子”的习俗。有童谣谓:“二月里来放鹞子,放得高,吃块糕;放得低,大家吃点烂污泥。”近年来,在城市改造中政府注重“绿化环保”,出现了多处芳草如茵的绿地旷场,给放飞鹞子提供了一方乐土。于是,在春秋二季,又出现了放飞鹞子的景观:清风暖阳的天穹里,小到一只长方鹞、蝴蝶鹞、三角鹞、蝌蚪鹞,大到绵长蜿蜒的蜈蚣鹞、昂首摆尾的彩龙鹞在空中翱翔;上下翻飞、艳光四射,有的还鸣响着悠扬悦耳的哨音。这一幅幅赏心悦目的“牧鹞图”,给沪地市民文化生活及景观平添了别样的情趣与活力。(胡根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