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安远党务公开网!

走进扬州朱自清故居

文章来源: 学习时报     发布时间:2022年10月24日 15:48:23
分享到:

  秋雨霏霏的清晨,我独自撑伞走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沿着蜿蜒曲折的小路向前寻觅,在小巷深处抵达了扬州市广陵区安乐巷27号——一座散发着明清古风的民居三合院,朱自清的故居就在这里

  走到门口,清秀俊雅的朱自清故居牌匾醒目地矗立于大门右侧。坐西朝东的两扇黑漆大门似乎在诉说着小院曾经的历史沧桑。步入第一进,右手边是朱自清的书房和卧室,贮足凝望,内饰的书桌、条几、木柜、墨盒,虽然样式简陋陈旧,却洋溢着浓郁的诗情画意。透过历史的帷幕,我们仿佛又见到了朱自清伏案苦读、研墨挥毫、挑灯夜战的忙碌身影。这就是朱自清居住了10多年的房间。朱自清6岁随父由江苏东海迁至扬州,在扬州度过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光。“青灯有味是儿时”。瘦西湖的清秀隽永、五亭阁的错落有致、大运河的竹影婆娑,都成为童年朱自清最真切最深刻的文化之旅。这些童真童趣极大地激发了朱自清对自然的热爱之情、赞美之心,并最终融入他的文学创作之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漾漾柔波、灯影绰约,《扬州的夏日》的如香影廊、曲径通幽、柳暗花明,这些名篇佳作时常把我们带进钟灵毓秀的扬州画卷之中。

  走进第二进,碧瓦朱甍的三间两厢、精巧别致的雕梁绣户格外增加了院子的儒风雅量。青苔满阶砌,暮霭生深树。这里的狭长天井、参天古树、翠绿细竹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岁月。《背影》中的父亲,手持蒲扇,踱步小院,每天检查朱自清的作业。童年时期的朱自清完全是在父亲正言厉色的目光中度过的,因此他给父亲起了一个绰号“脾气暴躁而古怪的老头”。然而正是这样一个古板刻薄的老头用威严的家风家训成就了满腹诗书、品德高尚、做事严谨的朱自清。

  与父亲南京浦口车站分别8年之后,初为人父的朱自清终于领悟了父亲严厉目光背后的那颗爱子之心。1925年在清华教书的朱自清含泪读完父亲的来信:“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此时朱自清难掩对父亲的思念之情与感激之恩,潸然泪下。正是因为深刻理解了父爱如山,《背影》才把父子离别场景中的情与爱刻画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多少年来“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不仅回响在朱自清心中,也在无数读者的心中烙下难以忘怀的印记。它以真挚的情感唤醒了众多拳拳孝子之心,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骨肉至亲的共鸣。

  正厅为朱家客厅,两侧是朱自清父母及儿女的住处。客厅的墙上悬挂着康有为撰写的“开张天岸马,奇逸人中龙”对联以及清代画家王原祁古香古色的山水画,由此可见朱家崇尚文化的浓郁风气。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出生于书香门第。朱自清又是家中长子,因此父亲希望他能够前程似锦。东厢房是朱自清父母的住所。走近厢房门口,轩窗半掩,老式地板、座钟花瓶、红木清漆的案几、桌子、橱柜,陈设简朴,但雅致依旧,充分体现了房屋主人宁静致远的意境。

  客厅二进开辟了朱自清生平展。慢慢移步至展厅序厅,洁白如玉的先生塑像屹立中央。“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紧紧萦绕在其身边,愈加烘托出先生的淡泊宁静。朱自清生前最爱荷花,不是因为荷花的秀丽多姿,而是因为荷花的圣洁高雅、清新脱俗。为了勉励自己心如白莲、不羁凡俗,朱自清1917年报考北京大学时将自己的原名由“自华”改为“自清”。“自清”典出《楚辞·卜居》的“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意为廉洁正直使自己保持清白。

  步入展厅正厅,这里用大量的史料呈现了朱自清少年时期的扬州记忆、青年时期的文学贡献、中年时期的家国情怀。其中最令人敬佩的是他的气节与风骨。朱自清的一生流淌着爱国报国的深厚情结。少年时期,史可法的精忠报国精神让朱自清刻骨铭心。因为父亲朱鸿钧在史公祠养病,14岁的朱自清半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去史公祠,史可法坚贞不屈的英雄气节深深感染了朱自清。朱自清一身正气,时刻关注国家命运。青年时期他积极参加五四爱国运动,以笔为戎,挥斥方遒,为被拘捕的学生奔走呼喊。1926年的三一八惨案,他大胆揭露惨无人道的北洋军阀罪行,用犀利的语言写成《执政府大屠杀记》和《哀韦杰三君》。1946年7月,朱自清冒死著书立说纪念被国民党暗杀的李公朴、闻一多,并在日记中怒斥道:此诚惨绝人寰之事。自李公朴被刺后,余即时时为一多之安全担心,但绝未想到发生如此之突然与手段如此之卑鄙!此成何世界!

  1948年,朱自清因严重胃病贫病交加,体重不足39公斤,而此时的朱自清仍不食美援面粉,爱国之心坚定不移。朱自清书桌玻璃板下一直工整地压着这样的诗句:“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毛泽东曾评价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走出朱自清故居,如烟如雾的细雨已经停息,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清新芬芳的味道,犹如朱自清超然清新的人格品性,余香常存。温和内敛、磨而不磷、涅而不缁、凛然正气,这些高远的气节像潺潺溪水生生不息地滋养着后来人,成为我们心灵深处永远的记忆。(常晶)